|
|
||||
“小时候,我的愿望是要研究出一种药物,让细胞永葆青春,让人长生不老,那么我现在离这个梦想会不会更近了?”这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7届本科毕业生江熹霖常常问自己的问题。今年毕业的他,获得了牛津大学医学院的全额奖学金,将继续研究自己从小就感兴趣的问题,他也被评为今年复旦的“毕业生之星”。
在大多数人看来,江熹霖是不折不扣的“学霸”,但他自己却深知,大学四年可谓起起伏伏。他的求学经历,也许可以给后来的同学一些启示。
用按部就班的“笨办法”才能得到好成绩
读小学的时候,江熹霖幻想着研究出一种药,让细胞永久保持青春,要是人可以长生不老,那就太好了;中学时,他幻想着在体外培养出身体里的每个器官。要是哪个器官坏了,就直接换一个,那么人就可以一直健康地活下去。
考大学时,江熹霖选择了生命科学学院。不过,一进大学,他就发现自己小时候的梦想早就已经有人在研究了。他幻想的“细胞青春药”,叫做端粒酶;幻想人工培养出的器官,叫做异源器官培养,这些现在都已经是科学研究的热点。
“我真的很兴奋,没有想到,我一进入大学就有机会‘直面’曾经只是存在于我幻想中的东西。”江熹霖说。在不分专业的自然科学大类中,他每天都能够接触到不同学科的知识,他所有的时间几乎都花在了学习上。
刚刚从忙碌的高三解脱出来,大多数同学在刚进大学时会不自觉地相信一些所谓的“攻略”。比如,“同样是选课,选导论类的课程更容易”“比起平时努力,考前玩命复习更重要”“往年例题刷好了,成绩才会高”……但是,江熹霖并没有在这些声音中迷失自己。
“来大学难道不是为了把知识学得透彻,以后能够更好地应用吗?!”江熹霖决定不受这些套路的影响,还是按照自己的“笨办法”,一遍遍看书,推导每一个公式思考每一个例子。大一上学期,他的成绩位列自然科学大类500多个学生的第一名,获得了3.95的绩点 (4分为满分)。
为了追求超高绩点他也曾失去学习目标
大二时,江熹霖开始尝试进入实验室学习。他被顺利分流进入生命科学学院。不过,这个时候的江熹霖又听到了不一样的声音:“绩点一定要想办法提高,才可以申请到国外的好学校读博”“抓紧做科研才能在申请季之前发文章”……江熹霖开始在意自己的成绩,也急不可耐地去参加各种所谓“今后对申请海外国校深造有帮助的学生活动”。
但渐渐的,他却越来越感到迷茫,因为急于得到科研成果,他常常没仔细思考就开始盲目实验,常常因为实验没有得到好的结果而焦躁。即便是实验有好的结果,学习获得的快乐程度也大大减少。
这个时候的江熹霖开始思考:“我做这一切是为了提高绩点读博士吗? 我的兴趣和我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在哪里? 要接近我的梦想,只有继续深造是唯一的选择吗?”一连串的问号,他自己也找不到答案。于是,他开始了另一种尝试:前往永平支教,前往深圳调研,在美国加州参加青年政治家论坛,参观硅谷的创新型企业,到野外实习、参加学校的“思源计划”……他逐渐意识到,找到最合适的位置,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能力。
江熹霖发现,数据推动的生物学研究已经成为目前解决生物医学最为有效的方式,而分析复杂的生物数据集在这过程中扮演了核心角色。但是,这需要很强的数学计算机背景,当时已经大三的江熹霖,在这个专业领域几乎一窍不通。自此之后,江熹霖开始学习大量数学计算机课程,大学期间共修读212个学分 (包括交流学分),而本科毕业只需要大约150个学分。
从头开始虽然痛苦但是成长迅速
江熹霖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交换期间,加入了电子工程系一名教授的实验室。开始时,他连提的问题都被导师认为是“应该自己阅读相关文献获得解答”。
在计算机领域从零开始,江熹霖觉得太痛苦了。但几个月过去,他不仅在绝大多数统计学课程中名列班级前茅 (大多数课程都有200人左右),在实验室工作也开始步入正轨。随后江熹霖获得纽约大学及上海纽约大学的奖学金,前往美国科学院院士David Heeger (戴维·黑格) 实验室工作。在十周工作中,他就完成了可以发表三篇论文的科研工作,目前这些工作都在由实验室的博士生们继续补充。
也正是因此,他获得了曾经的几位研究导师的强力推荐。最终,江熹霖拿到了牛津大学医学院的全额奖学金,即将继续踏上自己的梦想之路,为人类医学事业做贡献。
值得一提的是,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,江熹霖在学习上也没有放松。由于他未来的研究,是希望通过复杂的统计学方法分析疾病因素,因此,他仍然在数学系的测度论课程上艰难学习。纯抽象分析对江熹霖来说又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。“让人类活得更健康、更长久,我的梦想没变,这一定会推动我继续努力。”江熹霖说。